成人学历教育

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科普

发布时间:2025-09-16  浏览次数:


1.常见的淡水鱼和海鱼分别有哪些?举例说明。

答:常见淡水鱼有草鱼、鲫鱼、鲤鱼等;常见海鱼有带鱼、黄花鱼、鳕鱼等其中草鱼是典型淡水鱼,带鱼、鳕鱼是典型海鱼。

2.哪些水产品加工方法属于干制加工?举例说明。

答:虾皮加工、鱼干加工、鱿鱼丝加工、干贝制作等均属于干制加工。例如虾皮通过干燥去除水分,便于储存和食用。

3.鱼干加工中干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?

答:主要目的是降低水分含量,抑制微生物生长,延长鱼干的保质期,而非提高营养价值或仅为方便运输(方便运输是次要作用)。

4.虾类加工中去除虾线、虾头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?

答:去除虾线主要是为了去除杂质和腥味,而非增加营养价值;去除虾头可减少腥味、方便食用,同时去除集中在头部的消化器官。

5.扇贝加工中主要食用的部分是什么?干贝是由哪种水产品加工而成的?

答:扇贝主要食用部分是贝柱;干贝是由扇贝的闭壳肌加工而成,并非牡蛎、蛤蜊或蛏子的闭壳肌。

6.水产品的保鲜加工方法有哪些?

答:保鲜加工方法包括冷冻、冷藏、盐渍等;油炸不属于保鲜加工,而是熟制加工,无法达到保鲜目的。

7.如何判断黄花鱼的新鲜度?新鲜黄花鱼的眼睛有何特点?

答:可通过气味、外观、肉质弹性判断水产品新鲜度;新鲜黄花鱼的眼睛通常凸起、清澈,凹陷、浑浊则说明不新鲜。

8.水产品加工中使用磷酸盐、淀粉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?

答:磷酸盐主要作用是保水、改善水产品品质,而非调味、防腐或着色;淀粉主要作用是增稠、改善口感和帮助成型,而非防腐或着色。

9.水产品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分别是多少?两者保质期有何差异?

答:冷藏温度一般控制在 0-4℃,冷冻温度需控制在 - 18℃以下;冷藏的保质期通常比冷冻短,因为低温更利于抑制微生物生长。

10.哪些水产品属于头足类?哪些属于甲壳类?举例说明。

答:头足类水产品有鱿鱼、墨鱼、章鱼等;甲壳类水产品有虾、蟹、龙虾等,鱿鱼不属于甲壳类。

11.制作咸鱼时食盐添加量较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?

答:主要目的是防腐保鲜,而非仅为增加风味;制作咸鱼一般不需要高温油炸步骤,通常只需清洗、去除内脏、涂抹食盐即可。

12.水产品解冻后,哪些情况说明品质下降?应避免哪种解冻方法?

答:解冻后肉质无弹性、有异味、表面发黏均说明品质下降;应避免热水解冻,因为热水会导致营养流失较多,推荐用冷水或冷藏解冻。

13.焙烤食品制作中,面包发酵常用的菌种是什么?

答:常用酵母菌

14.哪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?举例说明。

答:鸡蛋、大豆、鸡胸肉、鱼肉、牛奶等富含优质蛋白质;例如鸡蛋是常见的高蛋白食材,大豆是植物蛋白中的优质来源。

15.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营养素?哪些食物富含该营养素?

答: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;面包、米饭、燕麦、馒头等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,其中燕麦属于升糖指数较低的复杂碳水化合物,蔗糖则属于简单碳水化合物。

16.哪些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?缺乏该维生素可能导致什么疾病?

答:维生素 C 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;缺乏维生 C 可能导致坏血病。

17.对骨骼和牙齿健康至关重要的矿物质是什么?哪种维生素能帮助其吸收?

答:钙对骨骼和牙齿健康至关重要;维生素 D 能帮助钙的吸收,强化维生素 D 的牛奶是维生素 D 的良好来源。

18.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?膳食纤维的主要作用是什么?

答:芹菜、全麦面包、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;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、预防便秘、降低胆固醇,但不能提供大量能量。

19.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,哪些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?

答:植物油(如橄榄油)富含不饱和脂肪,动物油(如猪油、黄油)则富含饱和脂肪,减脂餐中更推荐使用植物油。

20.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?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有哪些?

答: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;主要功能是构成身体组织、修复细胞、提供能量,不包括促进钙吸收。

21.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代号是什么?该标准属于强制性还是推荐性标准?

答:代号是 GB,属于强制性执行的标准,级别高于行业标准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。

22.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简称是什么?预包装食品标签上需要标明哪些内容?不需要标明的内容是什么?

答:简称是 SC(原 QS 标识已停用);预包装食品标签需标明食品名称、生产日期、生产厂家地址、成分或配料表、净含量和规格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,不需要标明食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。

23.食品生产企业的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多久?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频率是多少?

答: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;从业人员需每年进行 1 次健康体检,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(如手癣)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。

24.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什么制度?使用时需遵守什么要求?

答:实行许可使用制度;食品添加剂需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使用,且不得超范围、超限量使用,需对照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)执行。

25.食品召回分为哪两类?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什么制度?

答:分为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;不得对食品实施免检制度,需通过抽样检验等方式监管。

26.哪些情况容易导致食品污染?举例说明。

答:生熟食品共用一块砧板、生肉细菌污染熟肉(交叉污染)、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制作食品(化学性污染)、食品中混入毛发(物理性污染)、微生物滋生(生物性污染,如沙门氏菌污染生鸡蛋)等,均易导致食品污染。

27.品加工场所的卫生要求有哪些?举例说明。

答:地面需平整、防滑、易清洗、耐腐蚀;墙壁和天花板需平整、光滑、易清洗;门窗需完好、严密,防止昆虫和老鼠进入;通风需良好,以排除异味和湿气、减少微生物滋生;加工工具使用后需及时清洗消毒,生熟工具分开使用。

28.水产品解冻时,常用的简易工具是什么?如何避免反复解冻?

答:常用瓷盆装冷水解冻;按用量将水产品分块冷冻后按需解冻,可避免反复解冻,减少品质下降。

29.鱼糜制作中,斩拌操作的步骤有哪些?需注意什么?

答:第一步通常加入食盐(利于提取肌原纤维蛋白),淀粉应在最后阶段加入;斩拌时需控制温度,防止蛋白质变性,搅拌时间一般为 5-10 分钟,以原料混合均匀、形成良好组织结构为宜。

30.扇贝取贝柱、虾类去虾线时,分别有哪些技巧?

答:扇贝取贝柱需用专用开贝刀,比菜刀更安全;虾类去虾线从虾身第三节挑出最方便,可有效去除杂质和腥味。

31.贝类吐沙、海带清洗时,分别需注意什么?

答:贝类吐沙时可加入食盐,促进泥沙排出;海带清洗需用软毛刷去除表面泥沙和杂质,避免用硬毛刷或钢丝球损伤肉质。

32.鱼丸、鱿鱼煮制时,如何判断是否熟透?

答:鱼丸煮制时下锅水温应为 70-80℃(温水),浮起即说明熟透;鱿鱼煮制时,观察到鱿鱼卷曲即说明熟透。

33.虾干、鱼干加工完成后,应如何储存以保持品质?

答:虾干、鱼干需装入密封袋或密封罐,避免潮湿环境;虾干储存时可在容器中放入干燥剂,保持干燥,防止虫蛀;鱼干晾晒前需沥干盐水,避免盐分结晶过多影响口感。

34.水产品腌制时,容器选择和盐的用量有何要求?如何确保腌制均匀?

答:应选择带盖密封容器,避免敞口或金属容器;盐的用量一般为鱼重量的 5%-10%,鱼表面和腹腔都需涂抹食盐;腌制过程中需翻动鱼,使盐分均匀渗透。

35.食品加工后,工具和工作服的清洁要求是什么?

答:加工工具需清洁后晾干,放在专用架上,避免随意堆放或与脏工具混放;工作服需每天清洗,保持干净整洁,从业人员进入加工间前需换工作鞋、戴工作帽、穿工作服并洗手消毒,不得佩戴戒指、涂指甲油。

36.在食品加工过程中,若发现食品添加剂使用超出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)的规定,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?

答:立即停止生产,防止更多不合格产品产生;对已生产的产品进行标识、隔离,防止流入市场;对超出标准使用添加剂的原因进行调查,如是否是称量失误、人员操作不当或配方错误等;召回已流入市场的问题产品,并向监管部门报告,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和处理;对相关生产设备、器具进行清洗消毒,避免残留添加剂影响后续生产。

37.食品加工场所的通风系统应如何设计和维护,才能更好地排除异味和湿气、减少微生物滋生?

答:设计上,通风口位置要合理分布,保证车间各个角落都能有效通风,一般每 10 - 15 平方米设置一个通风口;通风量根据加工场所面积、生产设备散热散湿情况计算,保证每小时换气次数在 8 - 12 次;安装空气过滤装置,过滤空气中的灰尘、微生物等杂质。维护方面,定期清洁通风管道,至少每季度一次,防止污垢、微生物堆积;定期检查通风设备的运行情况,如风机的运转是否正常、风速是否达标,每月至少检查一次;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滤效果下降的空气过滤器。

38.当食品加工工具被微生物污染后,除了清洗消毒,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其安全性?

答:将污染严重的工具进行报废处理,避免清洗不彻底造成二次污染;对可重复使用的工具,消毒后进行微生物检测,合格后方可再次使用;改变工具的存放环境,将其放置在干燥、通风良好的地方,避免微生物再次滋生;加强对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和消毒,减少环境中微生物数量,降低工具再次被污染的几率。

39.除了维生素 C,还有哪些维生素在水果和蔬菜加工过程中容易流失?应如何尽量减少其流失?

答:维生素 B 族(如维生素 B1B2B6 等)在水果和蔬菜加工中也易流失。减少流失方法有:采用低温加工方式,如冷冻干燥;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,像蒸比油炸更能保留维生素;加工时尽量减少用水量和时间,如洗菜避免长时间浸泡;添加抗氧化剂(如维生素 C 本身)可保护其他易氧化维生素。

40.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,怎样的加工方式能最大程度保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?

答:蒸煮是较好的方式,其温度一般在 100℃左右,不会使蛋白质过度变性,能较好保留其营养价值,如清蒸鱼、蒸蛋等;低温烹饪,像低温慢煮,在 50 - 60℃下长时间烹制,可减少蛋白质过度受热变性;采用巴氏杀菌,用于液态富含蛋白质食品(如牛奶),既能杀菌又能减少蛋白质损失

41.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?各自的作用是什么?

答:常见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(如苯甲酸及其盐类,防止食品腐败变质)、甜味剂(如阿斯巴甜,增加甜味)、色素(如胭脂红,改善食品色泽)等。作用包括改善食品品质、延长保质期、增加食品多样性等。

42.食品包装材料有哪些种类?不同包装材料对食品保存有何影响?

答:种类有塑料(如聚乙烯,轻便、成本低,但透气性因材质而异)、纸质(环保,但防潮性相对较弱)、金属(如铁罐,密封性好、避光)等。影响如塑料包装能隔绝部分空气,但某些塑料可能有异味迁移;纸质包装可提供一定缓冲,但易受潮;金属包装能有效阻挡光线、氧气,利于长期保存。

43.常见的发酵食品有哪些?其发酵过程利用了哪些微生物?

答:常见发酵食品有酸奶(利用乳酸菌发酵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,使蛋白质凝固)、面包(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,使面团膨胀松软)、泡菜(利用乳酸菌发酵蔬菜中的糖类产生乳酸,增加风味并延长保质期)等。

44.哪些食品加工方式容易导致维生素损失?如何尽量减少损失?

答:高温油炸、长时间水煮等加工方式易导致维生素损失。减少损失的方法有缩短加工时间,如快速焯水;采用低温加工方式,如蒸制;避免过度淘洗食材等。

45.常见的食品过敏原物质有哪些?食品标签上如何标识过敏原信息?

答:常见过敏原如牛奶、鸡蛋、大豆、小麦、花生、坚果、鱼类、贝类等。食品标签上需明确标注含有或可能含有这些过敏原成分,让消费者知晓。)

46.什么是食品辐照技术?它在食品加工中有哪些应用和优势?

答:食品辐照技术是利用电离辐射对食品进行处理。应用于抑制发芽(如土豆)、杀虫(如谷物中的害虫)、杀菌(如肉类保鲜)等。优势包括能在常温下进行,不显著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,可减少化学防腐剂使用,延长保质期。

47.食品加工用水需要进行哪些处理?处理的目的是什么?

答:需进行沉淀(去除大颗粒杂质)、过滤(去除细小颗粒和部分微生物)、消毒(如用氯气、紫外线杀菌,杀灭致病微生物)等处理。目的是确保加工用水符合卫生标准,避免微生物污染食品,保证食品质量安全。

48.食品加工车间通风系统的作用是什么?如何维护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?

答:作用是排出异味、湿气,补充新鲜空气,减少微生物滋生。维护措施有定期清洁通风管道(去除污垢和微生物)、检查风机运行状况(确保正常运转)、更换空气过滤器(保证过滤效果)等。

49.食品加工设备清洗消毒的步骤有哪些?使用的消毒剂有哪些要求?

答:步骤一般为预清洗(去除表面可见污垢)、清洗(用洗涤剂去除油污等)、消毒(如用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等杀灭微生物)、冲洗(去除消毒剂残留)。消毒剂要求安全无毒、无残留、杀菌效果好,且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标准。

50.食品感官评价包括哪些方面?如何进行简单的感官评价?

答:包括色泽(观察食品颜色是否正常、有无变色)、香气(嗅闻食品的气味是否正常、有无异味)、滋味(品尝食品的味道是否纯正、有无不良滋味)、质地(感受食品的软硬、脆韧等口感)。简单感官评价可先观察外观,再闻气味,最后品尝,但评价前需保证口腔清洁,避免其他味道干扰。

51.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?如何预防?

答:途径有原料本身带菌(如被土壤、水等污染的农产品)、加工人员(如手部不卫生、患有传染病)、加工设备和环境(如设备清洁不彻底、车间卫生条件差)、交叉污染(如生熟食品混放)等。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筛选原料、加强人员卫生管理(如定期体检、规范洗手消毒)、保持设备和环境清洁、生熟分开等。

52.除了常见的包装方式,还有哪些新型食品包装技术?它们的特点是什么?

答:新型包装技术如气调包装(调节包装内气体成分,如增加氮气、降低氧气含量,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食品氧化,用于新鲜果蔬、肉类保鲜)、活性包装(包装材料能与食品或环境发生积极相互作用,如吸氧包装可防止食品氧化变色,用于油脂类食品)、智能包装(能感知食品质量变化并通过标签或其他方式显示,如时间 - 温度指示标签,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储存条件和新鲜度)。

53.什么是食品质量追溯体系?它对食品安全有何重要意义?

答: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是通过记录和标识,实现从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流通销售到消费的全过程信息追踪。意义在于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,可快速准确追溯问题源头,采取召回等措施,减少危害范围,保障消费者权益,同时有助于企业查找问题、改进生产管理。

54.食品加工中常见的物理性危害有哪些?如何防止其混入食品?

答:常见物理性危害如金属碎片(可能来自加工设备磨损)、玻璃碎片(如包装容器破碎)、毛发(加工人员带入)、石子(原料中混入)等。防止措施包括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清洗,安装金属探测器等设备检测食品中的金属异物,加强加工人员卫生管理,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工设备及包装材料等。

55.食品加工中化学性危害的来源有哪些?如何防控?

答:来源有农药残留(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)、兽药残留(养殖过程中使用兽药)、食品添加剂滥用(如超量、超范围使用)、重金属污染(如铅、汞等,可能来自环境污染或加工设备)等。防控方法包括严格遵守农药、兽药使用规定,加强原料检测;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,按照标准添加;对加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测,避免重金属迁移;加强环境监测,减少环境污染对食品的影响。



下一条:

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